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核工业]核电装备的出海资本
时间:2018-04-12    来源: 中国核工业

导读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接受了《中国核工业》杂志专访,畅谈了东方电气携手我国核电集团,结成国家队,共同推进和扩大核电“走出去”成果,让核电这张国家名片闪耀全球等内容。由中国核工业游艇会官网yth007主办的《中国核工业》杂志是中国核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月刊,近日,该篇专访正式出炉,小编为大家摘录分享如下。

“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无疑是2018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核电,表示要“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高铁、核电等装备走向世界”。作为我国高端装备代表的核电装备,十年布局,一朝发力,已远航出海法国、 巴基斯坦、南非,还将在英国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我国核电装备不仅有出海的底气,更有了值得骄傲的出海的资本。

全国政协委员,游艇会官网yth007党组书记、董事长,作为国内三大发电设备集团中最年轻掌门人的邹磊,对核电装备“走出去”最有感慨, “东方电气自主研制出口欧洲的中国首台核电低压加热器去年已成功发运,成为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业主企业——法国电力企业(EDF)在中国的首家核电产品合格供应商。”同时,他更期待, “东方电气等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借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搭乘国内业主集团核电出海的大船,让中国自主核电技术以及核电装备为世界上更多国家造福。 ”

东方电气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设备生产及供应情况如何?在核电装备“走出去”方面都实现了哪些新的突破?正值改革开放40年,我国装备产业取得了哪些长足的进步?对于核电装备“走出去”的未来之路,东方电气进行了怎样的谋划?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相关话题与东方电气董事长邹磊进行了对话。

加大扶持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核电,提出,高铁、核电等装备走向世界。《2018年能源工作计划》中提出,计划开工6~8 台核电机组。这对核电及其核电装备产业发展来讲无疑都是利好。此次参加两会,您对核能产业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最关注的是什么?对于后续核电项目的建设及装备产业的发展有何期待?

邹磊:中国核电仍处于战略发展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8GW,在建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0GW以上。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达100GW至120GW,核电发电量占比达到8%左右。当前我国核电装机及发电量比例很低,只有3%左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希翼国家加快核电项目审批的同时,加大对核电“走出去”的扶持力度,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管齐下释放产能,保有稳定的人才队伍,持续培育研发能力,优化制造能力,促进核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

记者:对核电装备“走出去”,您觉得大家有哪些经验及能力的支撑?

邹磊:中国核电产业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发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经验,核电“走出去”有着技术、资金、成本、工期、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东方电气也研发了具有自主常识产权的核电设备,以东方电气为代表的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核电设备制造体系,核电主要设备制造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国际和国内有着发展核电的巨大需求,这正是东方电气等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机遇。东方电气等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将凭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搭乘国内业主集团核电出海的大船,让中国自主核电技术以及核电装备为世界上更多国家造福。

十年布局

记者: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年。东方电气在核电装备领域始终是“排头兵”。40年来,东方电气以及我国核电装备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邹磊:改革开放40年来,东方电气已形成广州、德阳、自贡、武汉四个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同时拥有二代加、三代(AP1000、EPR、CAP1400、 “华龙一号” )核电技术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批量订单企业;具备年产4~6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泵等核岛主设备的能力;具备年产6~8套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汽轮机、汽轮发电机、汽水分离再热器、 凝汽器、高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等设备的能力。在装备制造同行中,东方电气构建核电产业链最为完整,涵盖技术路线最广, 核岛主设备及汽轮发电机组总体市场占有率最高,供货及投运业绩领先(在中国已投运的2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中,16台机组的汽轮发电机组及20台机组的核岛主设备由东方电气制造供货),同时也是最早培育核设备设计力量、最早迈入国际核电市场(EDF低加订单)、最先拿到国内核电机组改造服务合同(田湾核电1、2 号机组汽轮机高压缸通流改造项目和2号机组发电机定子改造),正在实现从制造型企业向设计、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

记者:目前我国核电装备产业都形成了哪些能力?

邹磊:我国核电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2007年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颁布以后,一批核电新项目陆续上马,现在已成为全球核电建设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代表性国家。与之对应的是,通过近10年的能力培育, 国内核电装备制造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包括东方电气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业已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国内几大重装集团, 在广州、上海、大连、秦皇岛等地建成了重型装备出海口基地,用于提高核电主设备批量化制造能力和便于运输。现在国内核电主设备产能已达到每年12台套以上,中国核电产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能力完全满足乃至超过市场需求。 此外,运行业绩反馈表明装备质量良好。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每年都要做核电站运行参数的统计和对比,中国的核电站长期在全球对比中排名靠前,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核电整体运行和管理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的整体质量良好、运行稳定。

记者:作为东方电气来讲,为实现中国核电以及核电装备走向世界,还需做好哪些工作?

邹磊:为了实施国家战略,实现中国核电走向世界,大家必须加大核电装备自主创新力度,按照合同要求竭尽全力做好新堆型产品的研制工作,确保满足用户需求。目前,东方电气承担的自主三代示范CAP1400项目以及“华龙一号”福清5、6号机组项目、防城港3、4号机组项目、宁德5、6号机组项目设备研制进展顺利。

一朝发力

记者:核电已成为国家亮丽的名片。我国自主三代“华龙一号”的每一步进展在国内及国际上都令人瞩目。在三代核电装备领域尤其是自主三代“华龙一号”装备方面,东方电气都获得了哪些订单?积累了哪些经验?

邹磊: “华龙一号”是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其安 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具有完整自主常识产权,为我国政府推进核电技术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基础。东方电气承担了国内首个“华龙一号”示范项目福建福清核电5、6号机组工程项目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设备的设计、制造任务。汽轮发电机组采用了东方电气自主研发、拥有自主常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高、技术先进可靠。此外,东方电气还承担了福清核电5、6 号机组的蒸发器、稳压器、安注箱、硼注箱、PRS换热器等设备。承担了“华龙一号”防城港核电3、4号机组蒸发器、主泵、安注箱等设备供货任务,以及“华龙一号”宁德核电5、6号机组汽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任务。

记者:核电设备是否如期供应是华龙首堆按计划推进最为关注的。目前,“华龙一号”设备的供应及进展情况如何?

邹磊:东方电气已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了 “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的研制,其中:2017年11月6日发电机完成型式试验,全部指标达到和优于设计要求,标志着我国“华龙一号”首台发电机自主研制成功。汽轮机、发电机、汽水分离再热器等主设备已完成工厂制造,正陆续发货至核电现场。此外,福清核电5号机组3台蒸汽发生器及支撑已全部发运。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3台安注箱也已发运。2017年10月,宁德核电二期项目汽轮机控制系统国产化样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专家组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东方电气在参与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 号”建设中,保持了国内核电领先优势,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实物制造完工的转化,新的设计得到了验证,并且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这不仅对东方电气核电产业发展增加了动能和信心,也对推动中国三代核电走出国门贡献了力量。

记者:核电“走出去”必将带动我国核电装备走向世界。大家知道,东方电气早已开始了核电装备出海的全面布局,并取得了突破。那么,东方电气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

邹磊:东方电气在核电装备领域“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2017年2月14日,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出口欧洲的中国首台核电低压加热器在东方电气出海口基地东方重机成功发运,东方重机同时成为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业主企业—— 法国电力企业(EDF)在中国的首家核电产品合格供应商。2017年9月30日,出口巴基斯坦的2台安全壳喷淋热交换器在东方电气所属企业东方锅炉发运出厂。2017年12月20日,东方重机承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包层屏蔽模块首件产品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这是东方电气在核聚变关键设备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东方电气站在了这一领域的世界前列。今年年初,东方电气又成功获得了来自法国法马通(Framatome)企业和美国通用电气(GE)企业的关于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设备采购订单。在这些订单项下,东方电气将为英国核电项目提供核岛和常规岛部分设备。这表明东方电气核电装备已经具备了打入发达国家高端核电市场的能力。

志谋长远

记者:核电装备“走出去”的成果可圈可点,但要想走得更远,无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您觉得这些挑战来自于哪些方面?

邹磊:东方电气近年来在推动核电“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艰难的付出,但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外标准的适应性方面。出口设备(特别是出口发达国家)往往要求从设计、采购、制造、检验等环节,必须满足所在国的标准要求以及业主单位的企业标准要求等。 二是质量、进度、风险等控制方面,国际供货合同条款严谨,合同实行严格。对管理要求高,一旦质量、进度等出现问题,将面临巨大的商务风险。三是人才队伍方面。实行核电设备出口合同,需要一大批语言基础好、既懂核电项目管理又熟悉项目所在国核电建设法规的专业人才队伍。

记者:东方电气以“打造中国的GE”为目标。要成为中国的GE,全球布局是必做项。对于东方电气未来装备“走出去”的目标,记得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百亿规模是要实现的。核电装备无疑将在其中占有一定的份量。那么,您对于核电装备未来的布局有何设想?

邹磊:东方电气将以在手的海外核电项目,特别是英国核电项目实行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适应国外先进标准的能力;通过严格的项目实行,不断提高质量、进度、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方电气在未来定能在海外核电市场开创出更广阔天空。当前,核电已成为中国名片,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东方电气勇于担当,将携手我国的核电集团,结成国家队,共同推进和扩大核电“走出去”的成果,让核电这张国家名片闪耀全球。

(《中国核工业》杂志记者 王晨香)

热点推荐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