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人民网]东方电气董事长王计做客人民网
时间:2011-05-12    来源:

[主持人]:您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2008年的5月12日,时间定格在了下午的14点28分,这一刻让大家所有人都刻骨铭心。时隔三年后的今天,大家请来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严重影响的东方电气党组书记、董事长王计先生来与大家一同渡过这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您好,王董事长,欢迎您作客人民网。

[王计]:谢谢。

[主持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汶川大地震之后,目前新东汽的面貌是怎样?

[王计]:三年前的今天,东方电气集团的东方汽轮机基地遭受了一场大家都知道的突如其来地震,带来了巨大破坏。在大家工业的历史上,在一个时间点里,集中在一个企业里反映出的损失如此巨大的,恐怕还真是特殊的一例。

[王计]:在事件发生以后,整个东方电气面临着一次何去何从的选择。因为我记得当时,我赶到现场的时候,是满目疮痍,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我在想,我看到的一切跟战争是一样的,人们在等待着救援。原有的非常漂亮的工厂一刻间变成了废墟,这种打击在当时在场的人来说,都可能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也是最难接受的一刻,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刻。

[王计]:看到这种场景,大家对东方电气的未来,特别是对东方汽轮机的未来感到一种绝望。很多人哭着跟我说,东方电气完了,东方汽轮机了。现在大家渡过了三年,回过头来看,一个崭新的新东汽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大家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汽轮机。特别是在三年的过程中,大家现在回过头来想,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把一个建了四十年的企业用两年的时间在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建造起来,而且还实现了总应当时对大家的要求——更安全、更先进、更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段历史对大家整个东方电气来讲是永远值得总结的。

[王计]:回过头来看三年的成果时,大家感觉到,国家的力量、工人阶级特殊的创造力,以及国有企业为了生存而寻求发展的那种干劲,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是发挥了特殊作用的。

[主持人]:我记得当时事发之后,您对媒体说,要在两年之内还给世界一个新东汽,现在不仅是兑现了这个承诺,而且是提前兑现了这个承诺。

[王计]:当时很有意思,我记得在东汽初期救人的时候,很多人脑子里所想到的是“东汽完了”,“东汽可能不存在了”,四十年建的企业,一瞬间就毁掉了。大家还有可能再建一个新东汽吗?很多人不敢谈重建的问题。但是地震后不到24小时,温家宝总理就到了东汽。当时温家宝总理站在一片废墟前,那里还有二十多个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待施救。总理说“我要把国家最好的救援队调来,想尽一切办法救人,只要人在、双手在,完全可以建设一个新工厂。”这句话对当时处在绝望中的东方电气人来说巨大的鼓舞,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提示:只要生命在、人在,工厂是可以建起来的。

[王计]: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人们都在想怎么救人、怎么救命,对未来很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这样一个肯定,一个对未来的方向的指引,感觉到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所以,总理在这样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里给了大家这样一种鼓舞,对大家后来的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前两天总理第十次到灾区,第六次到东汽,他很深情地回忆起了那一天他的这句话,他说我跟大家说过,只要人在,只要还有双手,大家就可以再去建一个新工厂。他说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新工厂,我非常高兴。三年的时间走过来,政治家看到的对未来的展望,在突发事件和特殊困难情况下建立信心是多么重要。所以东方电气人当时都很感动,因为那个时候,在绝望的时候,能够听到这样一种鼓励,对后来全方位地调动整个企业的积极性,为创建新东汽而努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王计]:5月23日,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第十天,总理第二次到了东汽,这时候总理已经看到了东汽的职工正在搬迁设备,已经没有了屋顶,裸露在阳光下、裸露在天地里的这些设备,东汽职工正在现场进行搬迁,总理看到以后非常感动。他说,就沿着现在这样一种精神做下去,我相信一个新东汽,一个更安全、更先进、更可持续发展的新东汽一定会站起来。那是给了大家第二次鼓励。总理六次到东汽,大家东方电气人感觉到,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这种鼓舞和支撑大家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两年还社会一个新东汽”,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张德江副总理在6月1日视察了东汽现场的时候,听取了5月23日总理说的“三个更”,更安全、更先进、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大家提出要再建一个新东汽的初步规划和想法,张德江副总理在现场为大家召开了一次国务院现场办公会,对东汽的重建进行了几个原则性的肯定。就在那天会议结束以后,大家所有参加会议的人感觉到信心大增,通过媒体向社会宣告:“两年,大家一定还社会一个新东汽!”就是那样一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个大家感到很荣幸和骄傲的是,大家做到了。

[主持人]:没想到这句话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大家也知道,在震后五天的时候,风电事业部恢复生产,震后七天,东方汽轮机厂接到了第一个风电的订单,订单价值12亿,在震后十二天的时候,东汽德阳基地全面得到恢复生产了,这一系列的时间结点都充分说明东汽在废墟中重新崛起,这种崛起是凭借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王计]:这些年来东方电气培养出来的一种学问就是对用户负责,对国家的使命负责,这种精神应当说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在中央企业的职工中是根深蒂固的。在这样一种突发事件发生后,这样一种意念,这样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震后,我记得是震后第三天,大家有一个叫做黄铮的同志,仍然赶往投标现场为风电投标,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说你们都损坏到这种程度,还想到要投标,而且决心一定要拿标,还要向所有的用户承诺,中标以后,还一定能够按照合同完成生产。你们这种精神和意识是怎么样体现出来的?我觉得还真不是一个特殊时期或者一种偶然的冲动,这是长期培养下、学问下的集中体现。

[王计]:我记得当时为了稳定所有的用户,大家跟国内外所有用户承诺,在2008年的订单中,大家保证最晚的拖期不超过6个月,2009年的订单最晚不超出3个月,2009年以后的订单大家一定如期完成。像这种承诺,在不可抗拒的因素发生的时候,很多同行和大家的业主们说,没有遇到过。他说你们在这样的时期里不是来求我,不是向我说明,不是向我诉苦,而是向我作出庄严的承诺,就凭这点,大家没有理由不相信你们。所以,大家东汽承诺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可以跟你说,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大家的汉望基地基本上被摧毁,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没有一个用户撤单,很多企业可能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社会的充分肯定,这样一种来自用户的充分肯定。所以我跟大家的职工说,向大家捐赠表达了对大家的同情和支撑,帮助大家渡过困难。但是把订单留给你,不撤走,甚至把订单赐予你,这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对你的未来充满希翼。所以大家没有理由不为用户而重建好大家的汽轮机,为国家重点项目的存在而重建汽轮机

[主持人]:当时大家作出这个承诺的时候没有担心吗?

[王计]:建了四十年的企业,要用两年的时间重建,还要达到以前的水平,按照总理第三次到东汽的要求,就提出了四个一流,更具体化了,管理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大家创造新东汽,要实现总理提出的“四个一流”的标准,对大家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大家说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建立一个新工厂,两年的时间里让这个新工厂还要成为世界一流,两年里还要完成一次四十年企业的大搬迁,这个工作量综合起来对一个企业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考验,对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个考验,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是个考验,对你企业的创造力是个考验,当然也对企业的生存环境、社会对企业支撑的效果也是一个检验。

[主持人]:但是,大家从领导层到企业都接受住了这个考验。

[王计]:那时候大家觉得没有什么选择,必须这样做,而且要努力做,定了这个目标就一定要实现,并没有人跟我探讨这个目标定得合不合理,这个目标定得可不可能,还有哪些缺陷没有?好象大家都知道,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非常难。这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目标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很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逢山开路、逢水架桥,所有的问题都在推动中进行克服,而且设定的目标决不改变。我感到人在特殊时期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是算不出来的,也是分析不出来的,所以这三年大家创造了这样一个新东汽,让世界上很多同行都感到惊讶。惊讶有两点,第一点,一年零九个月,你们就把一个新工厂建立起来了。第二点,起点如此之高。不是一个简单的恢复,在重建的新东汽中,大家体现了几个原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科学的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就需要把多少年来在工厂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新运行模式的渴望,对过去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愿望,都要融入到科学重建中去。建的新东汽要保证五十年不落后,要让世界的同行们、用户们都认为大家是最先进的企业,大家才抓住了这次机会,不仅完成了一个工厂大搬迁,而且完成了一次有效的重建。总理问我,你对这次重建怎么评价。我说总理,东方汽轮机是中国建设三线的时候诞生的企业,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因为是依山傍水,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现在重建后的新东汽,把三线建设留给我的所有遗憾在这次重建中解决了,总理听了非常高兴。

[主持人]:不但完成了重建的任务,而且还解决了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

[王计]:对,完全是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起点上。

[主持人]:地震发生之后,对于您来说,有哪些人或者哪些事或者哪个瞬间让你印象最深刻?

[王计]:我感觉到,让我最难忘的,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地震发生后我赶到现场时,一直到最后大家开始了规划和重建的整个阶段,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职工,还是在岗职工,还是下岗职工,没有一个人到我这儿来向我诉苦和抱怨,每个家庭几乎都有失去,住在汉旺的几乎都不能回家。5月12日从地震废墟中出来以后,这个家对他来说就没有了。有的职工说,当年我是扛着背包来的,现在连背包都没有了。

[主持人]:那时候还有个背包。

[王计]:对,现在连背包都没有了。但是所有人都告诉我,不管怎么说,不能没有工厂,你们要好好想想怎么办,工厂一定不能没有,一定要建新工厂。大家都在谈论未来怎么办,眼前的这个事实,几乎没有人跟我抱怨,去诉苦,说我家里损失了亲人,我损失了多少资产,我未来生活会遇到多少困难,我反正是没有听到。听到的都是,一定要建工厂,不能没有工厂,大家这个企业不能没有工厂,大家必须重新建个新工厂,你们当领导的要赶快下决心,这让我很感动。这就反映出了大家职工的素质,不管是年轻职工还是老职工,进了这样一个氛围,大家这样一种学问氛围的时候,都会在这种学问氛围下感召出对企业的依恋、对企业寄予的希翼,把自己的未来完全压负在企业身上,这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来的。

[主持人]:每每大家回想起这样一幕一幕的时候,总会感觉到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在看到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同时感觉到了人性的伟大。是什么激发了大家企业员工面临这样一个灾难的时候还能显示出来这种大爱的存在?

[王计]:这些年来,大家对企业的工人阶级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研究好象已经淡了,对于组织的这种概念,在过去谈论得比较少了。但是这次地震发生以后,大家能够迅速地从废墟里、从突然降临的灾难中聚集起来,而且没有任何分立,很多职工本来不在工厂,都往工厂跑,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家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不往家庭跑,却往工厂跑。我赶到现场的时候,我问了好几个坚守在现场的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跟我讲得很清楚,我现在还有几个职工目前还在废墟里,我的企业里一共多少个职工跑出来了,我能看到的跑出来的有多少人,大约预计有哪些人没有跑出来,他可能还在里面。

[主持人]:证明他在地震事发后没有离开过。

[王计]:我问他一句,你爱人在哪儿工作,他告诉我的时候,我已经感到很辛酸了,他说我爱人在东汽中学,我家里人在某某地方,我听说他们可能正在等待救援,电话已经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家里亲人怎么样了,但是他知道我在这个地方,我的战友们,我的员工们,我的同事们,现在就在这个地方等待着救援。我当时很感动。我正在和一些员工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人跑过来说,张三或者李四我看到你父亲了,你父亲已经上车了,你放心吧。还有人说东汽中学那边又救出几个人了,他只能靠这种信息来支撑对亲人的那种思念,没有放弃眼前的岗位,这让我很感动。东方汽轮机所有的单位我都走了一圈,地震以后,所有的点我都走了,每个点上的企业负责人、单位的负责人都在岗,这一点让我很感动,所以我说我对我的队伍很有信心,就是在这种突发事件发生的以后,突然事件降临的时候,整个队伍不乱,人们能够恪尽职守,这才是一种凝聚力的心理的能量。

[主持人]:在某一时刻突然迸发出来。

[王计]:人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主持人]:从您的讲述中,大家感到员工对企业的责任,作为领导者和决策层,您是怎样理解您对企业的责任的?

[王计]:我常说,大家从前辈创业者手上一代一代承接着这个企业,当初企业在进山进洞的时候,可能是人拉肩扛的时代,大家还没有赶上,大家的任务是如何继往开来,如何把这一代一代的宝贵的财产延续地创造下去,这是大家的责任。所以我跟大家反复讲一个原则,活下去,企业要永远地存活下去,就是对过去的负责,对未来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所以东方汽轮机遭受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损失,大家只有一个选择,一定要重建一个汽轮机,让这个汽轮机永远地延续下去,不能因为遇到了这种不可抗力,遇到灾难,大家就放弃它,这就是大家的责任。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大家只有一个选择,建一个比前人更好的汽轮机,才是对前人的交待,才是对未来的贡献。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这个班子,无论是集团的班子还是东方汽轮机的班子,在震后第五天就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办,研究未来的汽轮机应该怎么办,企业人的这种责任意识,在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想到活下去,要把企业存在下去,企业存在下去了,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因为企业存在下去了,职工就存在下去了,与企业有关的相关单位也存在下去了,这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在经历了“5·12”之后,东方电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援,您刚才也说对责任的理解更为深刻了,您是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的?

[王计]: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社会责任,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后,社会爱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我记忆中,没有哪个历史时期人们这种无私的爱爆发得这么充分,要把社会上很多问题揭示出来,要把社会很多话题挑起来了,非常好。

[王计]:有的时候,“多难兴邦”,大难之后能够看到振兴和希翼,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我今天跟我的同事们讲,在和平发展时期,遇到了像“5·12”汶川大地震这样一种考验,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大家经历了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巨大的灾难,而且在灾难当中遇到这么多问题,引发了思考,看到这么多光明的一面,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王计]:社会责任方面,好象大家比较多地谈到的就是捐赠,把善举作为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来考虑。但是后来大家才慢慢品位出来最大的社会责任还是让企业存在,并且让这个存在对社会和人类都有贡献,这是最大的责任。所以我反复跟职工讲,把企业建好了,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对我来讲,把几万名职工从地震灾区里搬迁到德阳,只在板房里过了一个春天,看来是对一个企业的职工负责,但是这个企业职工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构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积极因素,形成的这种社会效果和所尽的社会责任是不可估量的,也是算不出来的。

[王计]:再一个,东方汽轮机由于两年就完成了重建,围绕着它两百多个配套企业,几千名配套职工,没有因为东方汽轮机这次遭到了重创而失业而关门。在主机厂成功的重建中,除了自身以外,由于大家的存在带来了众多的社会存在,为社会的就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东方汽轮机两千多台设备损毁,没有一个职工下岗,大家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这三年中,东方电气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撑,大家三年中吸纳了大学毕业生三千多人,这种企业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对社会尽的最大责任。当然,在企业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想到爱,想到东方汽轮机受灾受难时感恩于社会,在需要善举的情况下就要参加,比如说东方汽轮机参加了海地大地震的募捐,对台湾地震进行了募捐,这次日本大地震也进行了募捐,玉树发生地震时派出了救援队,因为他们在地震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形成了很多装备和能力,这都是很好的社会责任的体现。所以,我觉得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自己成长得好,这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尽的社会责任效果是最好的。

[主持人]:总而言之,在做强自己的同时,还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大家把目光投放在日本的9.0级的巨大地震,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由于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也被社会各界众说纷纭。东方电气作为核能发电设备的制造者,大家从日本的核危机中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对以后核电的发展,大家有哪些应对的政策?

[王计]:我跟你讲有一件事,汶川大地震对整个东方电气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远远低于日本福岛地震带来的影响。我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在5月12日,东方电气在45天以前就公告了5月16号召开股东大会。5月12日这一天晚上,证监会发布一个通告,灾区上市企业全部停牌,以免出现大的波动,不好挽救。上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何时复牌。大家5月12日遭到了重创,通过媒体很快成了公众资讯,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抗力,5月14号大家召开了灾后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大家作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5月16日股东大会召开原定的分红方案不变,原来所有议题不改变。即使有余震,也要开,要让资本市场感受到大家东方电气人对投资人是负责的,而且要给投资人一个信心,就是大家总经理在会上讲的“青山依旧在,东方照样红”。

[王计]:资本市场在整个“5·12”地震中对东方电气给予了极大的支撑,没有什么大的波动。但是福岛危机完全让大家没有思想准备,福岛危机带来了“核恐惧”,东方电气股票急剧下跌,不管是A股市场还是H股市场,大家迅速缩水,缩水了23%多,这对东方电气是没有预想到的。本来大家灾后重建速度很快,创利的能力提升很快,资本市场是很看好的,当时很多投资人愿意加盟到东方电气,支撑东方电气股票的原因也是大家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在核电这个领域里走在了前列。结果“核恐惧”到来以后,给东方电气造成很大的困难。感觉比“5·12”大地震来得还是不可预测,带来的连锁反应非常大,大家觉得没有经验。但是大家很沉着,大家同时向资本市场作出相应的说明,静观资本市场变化,大家对自己作出了全面的评估。大家认为,人类有一个规律,纵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人类在每一次重大复苏之后一定带来重大突破,这就是科学发展。所以大家相信,这次围绕着日本的“核恐惧”发生之后,带来的一定是对核电更好、更安全、更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思考。人类不但不会放弃核电,而且人类在和平利用核能的道路上会走得更稳,而且会走得更坚定。不光是核,在遇到很多问题、或者遇到很多挫折以后,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对这一点大家是充满信心的。福岛“核恐惧”事件发生以后,大家所有从事核电制做工作的同志们已经多次开会,在这场“核恐惧”中,大家作为核设备的供应者,应该对人类负责、对未来的产品质量负责,本着对未来科学发展负责的精神,调整和提高大家的管理能力,提高大家产品的控制水平,提升大家的管理理念。我相信,这次的坏事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核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们在今后推动核电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会把发展的水平提得更高,管理能力提得更高,安全的保障性更加提高。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核电未来更有希翼。大家是这样判断的。

[主持人]: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方法对待它了。

[王计]:你说得很对,我觉得人类在不断的进步中,从来没有在科学这个问题上向后退,都是往前走,越是付出越高的,全人类推动它进步的力量就越大,获得的成果就越明显。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当然人们需要提高,人们需要调整自己发展的节奏,让它更好地、更科学地发展,这一点上应当是福岛核危机对大家这一代人,对从事核电装备制造的人,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思考。对核电的未来大家从来不动摇,而且充满信心。

[主持人]:在已经结束的“十一五”当中,大家具体工作的成绩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计]:“十一五”对东方电气来讲,自从东方电气建立企业集团以来,可能“十一五”是发展最快的五年,这五年当中得益于国家的高速发展,带动大家企业有了更大的进步。“十一五”期间大家感觉到进步最大的是完成了这样几件事,一个是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十五”期末,东方电气的核电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现在大家已经进入了25%。在“十五”末的时候,大家的风电还仅仅是样机,但是现在大家的风电已经占了整个销售收入的15%以上,成为中国核电供应的第三大供应商,世界第七大供应商,已经形成了批量生产一千八到两千台的能力。到“十五”末的时候,大家还从来没有想到太阳能,走完“十一五”的时候,大家已经完成了对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布局。从产品结构调整上看,东方电气在“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成果是结构调整得很好,火电的结构从“十五”末的79%降到现在的40%多,这种调整是跟上了时代的节奏,社会和投资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王计]:再一个是能力的培训,东方电气在“十一五”末的时候,大家向社会供应的能力还只停留在两千多万千瓦左右,现在大家已经连续七年创造了发电设备产量世界新纪录。去年达到了3622万千瓦,今年不可抑制地要创造4000万千瓦的目标,这个结果也是大家初期没有想到的。这个结果是谁给的?是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机会。所以,大家东方电气在培育能力上也是比较成功的。再就是,大家完成了一次地域结构调整,这个地域结构调整,除了刚才谈到的“5·12”大地震这种特殊的天灾人祸,反而换来了东方电气四十年企业的一个完整搬迁,现在所居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理想的,左边是高速公路,右边是运输公路,大家处的地域周边都有若干个配套厂家,德阳市是中国最大装备的制造基地,协同效应和各方面的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大家抓住了“十一五”发展的机会,把大家的核电设在了广州的南沙,离出海口最近,把风电设在了天津,离北方的风场用户最近,大家在杭州也设立了新能源基地,保证了南美市场搭建加工的运输和流动,也保证了持续式大型风电的运输,按照运输的需要,按照离用户最近的原则,按照最佳的成本,大家进行了地域的调整,这次调整大家实现了“八省一市”。原来只集中在四川,现在资源分布在了“八省一市”,这是很重要的地域调整,大家应当说做得比较成功。产品结构调整、能力结构调整和布局结构调整,在“十一五”期间,由此带来了销售收入、利润能力都上了新水平。“十五”末的时候,大家还是187亿,去年达到了436亿,这样一种快速的发展,大家非常留念“十一五”,“十一五”给了大家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大踏步的发展阶段,这还是综合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进步。

[主持人]:2011年恰逢“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能不能展望一下东方电气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王计]:大家在研究“十二五”的时候,在原来总结“十一五”留给大家的一些问题,大家在发展中必然带来正面的,负面的影响,有收获,也有风险。所以大家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时候,大家觉得“十一五”期间有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完成,就是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如果说“十五”和“十一五”重点放在了能力的培育上和结构的调整上,“十二五”对大家来讲最需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构建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大家的研发队伍和研发能力,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跟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王计]:应该这样说,东方电气为社会发展的产品能力的供应上,大家都已经达到了顶级,火电全世界最高的是100万千瓦,大家现在批量提供一百万千瓦的装备。水电三峡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平,七十万千瓦,现在大家不仅把三峡技术用在了三峡,还用在了溪洛渡、锦屏这些新的大型水电发展上,大家也是水电的顶级水平。核电,全世界核电都是一百万千瓦,大家为岭奥二期提供的全套国产化部分,都是东方电气承担的,也进入了一百万千瓦。燃气轮机,世界上最高水平也就400万千瓦的重型燃气轮机,大家也做到了。但是这些技术的原创都不是大家的,所以大家说,也许技术是可以引进的,成果是可以买断的,但是研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是买不来的,一定要靠自己来培育。这一点大家已经体会得很深了,意识已经很强了。

[王计]:这些年来,在培育能力的同时,大家开始构建创新体系,建立了自己的中央研究院,开始了重新布局整个企业集团的研发体系,抓住大家的一些优势,抓住大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进行了科技管理结构上的调整,同时大家也出台了很多鼓励科技创新,引入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也召开了科技大会,强化科技创新培育的意识。大家在科技上的投入这几年是连年提高,去年在科技研发投入上,达到了15个亿,在历史上都没有过的。这反映了大家对“十二五”的构思。“十二五”完成多少销售收入,完成多少发电设备的供应能量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培养能力。

[王计]:去年年初,国家也很支撑,认为大家的思路符合创新型国家思路,所以国家把“国家能源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授予了东方电气,这也是对大家思路的肯定。大家并不认为大家具备了承担这个研发中心的水平,但是大家心里很明白,这是对大家的一个肯定,这是大家的一个使命,也是大家的一个责任。你这个企业要学会成为创新型企业,不仅是发电设备产量成为世界领先企业,要在创新上成为世界领先。大家确实设立了一些目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造新的创新体系,以迎接未来的发展需要。

[主持人]:再次感谢王总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接受大家的采访,谢谢你。

[王计]:感谢人民网,感谢你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给了大家一个机会,所有东方电气人感谢媒体,因为大家在汶川大地震中真正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谢谢你们。

[主持人]:这里大家也祝愿东方电气集团在发展的高速路上能够走得更快、更好,能够使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舞台。好了,今天的节目就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热点推荐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