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被认为要改变人类发展轨迹的会议前后,四川人做了些什么?
12月行程表
2009年12月7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企业总裁温枢刚在德阳参加完国内首台100万千瓦核电主泵发运仪式后,飞往哥本哈根。与他同去的还有东方电气股份有限企业规划发展部部长助理彭万众和东方电气股份有限企业中央研究院新能源所博士王晓亮。
一行四人作为我国五大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唯一一个受丹麦政府邀请的企业代表与丹麦等国的20余家电力企业代表深入接触,并参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机等高效清洁能源电厂。
就在他们飞离四川的时候,来自世界新能源领域的官员和专家则飞进四川。12月14日,来自43个发展中国家的75名清洁能源领域的官员齐聚德阳——由商务部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官员研修班在当地参观考察。来自古巴的苏阿雷说:“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一起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作贡献。”
12月15日,斯里兰卡驻成都领事馆正式开馆。在当晚举行的招待晚宴上,斯里兰卡外交部副部长拜拉走向东方电气集团董事会秘书张林超,主动“发招”,邀请他明年一季度务必再去一趟斯里兰卡,“届时我将协调能源部门、电力部门,为东方电气集团提供详细的项目清单,希翼你们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斯里兰卡经济重建。”东方电气则正积极开拓斯里兰卡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铁路装备及其他基础设施领域市场。
12月19日,温枢刚还与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以及国家科技部、气象局的领导一起,参加了我国与丹麦政府的高层见面会,积极讨论。飞速发展的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上足了发条,全天候运转。12月25日,东方电气又一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在甘肃酒泉奠基。东方电气(酒泉)新能源有限企业辐射西北(包括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等),一期规划300台以上的大功率风电设备总装的能力,计划建设周期1年,将来主要定位为风电总装(包括部分部件的制造)、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厂服务等。
“收获颇多!”2日晚,在外出差的温枢刚以此总结哥本哈根归来的感受。
新能源产业精英的聚会
在童话王国丹麦,房屋和积木一样可爱。除“海的女儿”外,这里又多了许多充满了绿色环保意味的雕塑。冰冷的12月,在温暖的房屋里,温枢刚用流利的英语与丹麦工业联合组织、企业代表与各国新能源方面的专家侃侃而谈。
技术出生的温枢刚一直关注着海外业务。他曾是集团早期海外项目谈判的负责人。2008年,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连续第五年居世界第一,近三成业务来自海外。“这几年国内的份额还是很大,但到了明年、后年,海外业务比例会更高一些。”温枢刚表示。
从1958年第一个企业——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建立起,经过50年发展,东方电气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开始承接海外大型工程的国企之一。
“十年前大家还属于第三梯队,现在大家已进入了第二集团。第一集团是GE、西门子。”在温枢刚看来,东方电气跟GE和西门子相比,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这次参会,与全世界的新能源领域精英对话是重要目的之一。
“大家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是必由之路。过去大家走出去是为了出口,而现在大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概念,走出去就是为了企业的发展。”
短短十余天时间,与20余家企业代表交流、参观四五家电厂,行程十分紧凑。丹麦的风力发电占全国发电产能的20%,风电利用率一年可达4000小时……同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能源方面,丹麦都走到世界前头。这些都给温枢刚留下很深的印象。
听说东方电气要来,丹麦几十家企业积极响应,齐聚哥本哈根寻求合作,荷兰等国的企业还打“飞的”跑过来。除了商业活动外,温枢刚还参加了由中国和丹麦两国高层举行的VIP见面会,中方参会者包括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内的多名高官,丹麦方面则派出了高层政府代表、非政府组织和企业领袖,各方面对面交流应对气候变暖的意见。
“去年我还说新能源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在我说,新能源已成为一个主体。”温枢刚表示。如何通过新能源等方式解决气候问题毫无疑问成为了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议题。
新增订单火电只占4成
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东方电气目前正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已形成“五电并举”的产品格局,具备了大型水电、火电、核电、风电、燃机等发电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设备供应及电站工程总承包能力。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东方电气火电国内订单比重目前已持续下降,要弥补火电生产,海外市场成了必然选择。
“我对比了5年前和现在,2003年火电的订单占到大家总份额的80%,而2008年却下降到40%,2009年半年报下降到31%,2009年总体应该至少与2008年持平。”温枢刚表示,“据我了解,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清洁能源发展较好的丹麦,火电都占到50%左右的份额。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迈向新能源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
7年前,温枢刚等人考察了欧洲很多国家,发现他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快。“发达国家的现状,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或者是后天要做的。”考察结束后,他们慎重地提出,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将来能够取代火电的能源种类有很多,包括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地热、核电等。
当时的判断今天已得到应验。如今,远在中国西部的德阳,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已经上马,开始装备全中国、全世界。
“我更喜欢用‘清洁能源’而不是‘低碳’”
哥本哈根会议中,“碳税”和“碳关税”两个名字被屡屡提及,在这两个词的背后,则是诸如“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时髦的词汇。
谈及这些,温枢刚有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使用‘清洁能源’而非‘低碳’这个词汇。就大家国家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而言,化石能源仍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煤并不是坏东西,而在于大家怎么去使用它。”通过超超临界和煤气化热电联产机组等方式,东方电气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煤等 化石能源的“清洁化”上。
应对全球变暖,他认为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等方式,而并非采用碳关税等方式。“大家的责任就是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加快产业调整,共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机遇比挑战多!”对于哥本哈根后效应,温枢刚十分肯定。
“现在中国企业已逐步走上和跨国企业类似的发展轨迹,比如说GE有自己的研究院,一年投入多少亿美金,过去大家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现在,大家每年投入3亿5亿都没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确地意识到,这些投入当期见不着收入,但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发动机。”温枢刚说。
温枢刚告诉记者,2009年8月在成都成立的东方电气股份有限企业中央研究院就将承担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并以此为载体带动企业发展,而不仅仅是工程设计。“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大家现在已经跨越到了这么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