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银行卡和存折,里面有点钱,算是我对工厂的一点心意,请你们收下吧!”2008年7月2日上午,已是81岁高龄的东汽第一任老厂长丁一,带病从北京赶回来将毕生积蓄捐献给东汽重建。
207365元,这不仅是丁一老厂长省吃俭用多年的积蓄,更是一个老东汽人对东汽厂捧出的一颗滚烫的心!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丁老总的举动感染,大家的眼里噙满泪水。这样的感动东方电气有很多。
翻阅东方电气的发展史,就是翻阅一部四川国有企业的发展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踏访绵竹汉旺、德阳、自贡等地,寻找东方电气成长的足迹。
“企业的中期目标是,形成3-5个规模超百亿,具有自主常识产权,主导产品具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板块,实现发电设备一业为主到重大技术装备多元并举的发展。”东方电气集团有限企业总经理斯泽夫满怀信心,他表示,东方电气“水、火、核、风、气”五电并举,将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代表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先进水平的综合性装备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目标瞄准“世界500强”
在东方电机厂区,记者看到一块高约1.3米、长约1.6米的褐色三峡石,上面镌刻着“中国工业骄子,三峡机组摇篮”12个金色大字,这是2006年10月长江电力总企业赠送给东方电气的礼物。
东方电气的快速发展始于1984年的三大厂合并。
东方三大动力厂在地理位置上分散,但生产的机、电、炉产品往往安装在同一电厂,成为不可分割的肌体;机、电、炉的参数要匹配,甚至生产进度也要同步;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户由需要单机供货发展到需要成套供货,进而需要“交钥匙工程”;工程招标制也在改革中逐步铺开。各自生产经营的东方三大动力厂合为一体,已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须和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1984年1月23日,在东方三大动力厂的长期努力和要求下,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成立东方电站成套设备企业,成员有东方三大动力厂和东风电机厂。为弥补工厂分散、远离中心城市之弊,将游艇会官网yth007总部设在成都。游艇会官网yth007于1984年3月1日开业,5月23日召开成立大会。
此后,通过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批集团试点,东方电气逐步完善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集团化建设基本完成。同时,游艇会官网yth007地位上升,名称冠上“中国”,并被确定为“特大型企业”。企业还被列为全国最初163户中央企业中的39户之一,即“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2006年10月,在四川青城山,一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正在交谈着。中年人神态谦恭,老人精神健旺。老人是丁一,是东方电气集团创始人之一。中年人是王计,东方电气集团现任董事长。那天,王计专程来这里向丁老请教。一个小时之后,王计信心十足地告辞。就在当月底,东方电气集团董事会做出了企业整体上市的决定。
游艇会官网yth007斯泽夫总经理心中总梦想有一天,东方电气能够成为与西门子、GE比肩的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
斯泽夫表示,“企业的中期目标是,形成3-5个规模超百亿,具有自主常识产权,主导产品具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板块,实现发电设备一业为主到重大技术装备多元并举的发展。而远景规划目标非常宏伟。东方电气将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代表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先进水平的综合性装备企业集团,进入世界五百强。
三峡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诞生
回顾东方电气历史,记者发现荣誉的桂冠从来就是用荆棘编成的。要成为我国重装工业的脊梁企业,东方电气必须刷新一项又一项纪录,实现不断超越自我。
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开始了30万千瓦火电机组设计、研制的艰辛之路。当时的老厂长丁一含着热泪说:“30万,砸锅卖铁再难也得上!我宁愿不当厂长,也一定要把这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搞出来……”就是凭着这股子拼劲儿,东方电气勒紧裤带,依靠制造菜刀、沼气提粪机等产品求生存、筹资金,顶住压力,迎难而上,艰苦奋斗11年,终于在1983年研制出东方首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方电气人自豪地称其为“争气机”。
如果说30万千瓦“争气机”是东方人在自主创新路上从无到有的一次探索,那么葛洲坝工程中,17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研制就是东方人向权威、向极限发起的冲击。 当时有权威专家质疑说:“东方能研制出17万千瓦的大型低水头转浆式机组谈何容易,研制出来也是扔进长江里的两块废铁。” 东方人的性格就是不服输。在当时没有数控机床、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硬是凭手算和不断实验开始了17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研制。最终,1981年,由东方电气自行设计制造的葛洲坝17万千瓦发电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这套转轮直径达11.3米的发电机组,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轴流转浆式机组。
上世纪90年代,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国内外一流水电企业齐聚三峡。由于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三峡的机组运行水头从61米至113米,最高水头和额定水头比值大,运行条件复杂,是当今世界上水轮直径最大,参数最高的混流式水轮机。
在工程进展中,尽管左岸机组的研制都由国外著名企业承担,技术指标大都能达到设计要求,但在部分装备件的稳定性方面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关键时刻,东方电机主动提出,由他们首先试制一台符合三峡右岸要求的机组,得到了三峡工程的支撑。他们在消化、吸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创新,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压力脉动等问题,完成了各项指标要求,实现了三峡右岸高性能高稳定性水轮机的高标准质量,使三峡右岸机组招标得以如期推进。这一水电机组的研制成功,使东方人一下站在了世界的顶峰!此时的东方电气,也一跃成为了右岸建设的总包商,终于实现了用中国装备装备三峡的梦想,结束了我国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纯粹依靠国外进口的现状!
东汽精神源于艰辛创业史
196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决定在四川建设我国第三套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与哈尔滨、上海两套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并称“三大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运筹,一机部发出决定自1965年9月15日起将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改名为东方电机厂,在原址上兴建新厂,继之而起的是东方汽轮机厂和东方锅炉厂。按照“分散、隐蔽、靠山”的三线建设方针,内部联系紧密的三大动力厂分建在各地。
1966年,一群从哈尔滨、上海等大城市来到曙光山下的第一代创业者们,牺牲了青春和优裕的生活,来到汉旺,成为东汽建设的生力军。1967年,风华正茂的丁一从哈尔滨来到东汽。“一踏上汉旺这块土地,我的心里就感到一股凉意,不是这里的气候阴冷潮湿,也不是这里没有高大建筑、宽敞的马路,更不是大家十几个人挤在临时洗澡楼上的一间屋子里,令我不能忍受的是这里无法进行我热爱的汽轮机事业。”回想当年创业的艰辛,丁一说。
“边基建、边生产、早日出产品”,东汽建设者铆足干劲,掀起了自己动手安装设备热潮。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用麻绳、滚杠等“土办法”,把设备挪到安装位置,“一根麻绳闹革命”在东汽被传为佳话。就这样一年下来,竟安装了60台设备,使工厂初具生产能力。
东方电气子企业东方锅炉厂的创建者之一,原东方锅炉厂厂长、党委书记朱纯于1965年3月从哈尔滨锅炉厂来到四川,负责选厂址筹建东方锅炉厂,他到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领取工厂印章时,领到了两枚印章,一枚是“东方锅炉厂”,一枚是“东方汽轮机厂”。
关于为什么取名“东方锅炉厂”的原因,据朱纯同志回忆,他在一次同机械工业部的同志闲聊时得知,锅炉厂以“东方”为名,有两重意思:一是与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有关,工厂建在中国的西南,厂名却以“东方”命之,这样可以迷惑敌人,取得暗度陈仓的效果;另一个原因是取其意,《史记·历书》记载“日归于西,起明于东”,因此中国人将东方视为吉祥、光明、气壮、豪放的意思,将东方看作向上,发展的象征。
资讯链接
逐光明到西南
追逐光明是人类的梦想。从夸父逐日到油灯、蜡烛,再到电能,这是人类追逐光明的足迹。
然而,电能引入中国,已是1879年。当时,为欢迎美国总统格兰脱路过上海,英帝国主义者在上海公共租界举办“水龙盛会”,特地从外国运来一座小型引擎发电机和一些照明器材,安装在黄浦江边的外滩,使用了两个晚上。中国大地上亮起的第一盏电灯,输出的电是国外传进来的。自此,中国就开始了电能光明的追逐。
1882年,英国商人C·狄斯等3人投资5万银两开办上海电光企业,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个商业性质的电厂。当年7月正式供电,发电能力为12千瓦。
1888年,慈禧太后退居修养,修茸西苑(今中南海),建西苑电公所,于1890年亮起了北京最早的电灯。
1890年,华侨黄秉常“禀准”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广州电厂,从外国购买机器设备。至1911年底,全国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
1949年底,全国装机总容量184.9万千瓦。
解放后,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正式起步,迅速发展。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于1952年至1957年建成。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哈尔滨电机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于1951年至1958年建成。两大基地的建成,奠定了我国火电设备制造业的基础。
1950年起,哈尔滨基地起步生产水电机组。1951年底,哈尔滨电机厂制成两台我国第一批800千瓦立轴混流式机组。1952年,重庆、上海几家私营企业合并成立了重庆水轮机厂。东北、西南遥相呼应,开始了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创建。
四川从1958年起,哈尔滨火电机研究所、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北京汽轮发电机厂及德阳水电发电设备厂同批筹建,东方电气(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第一个企业由此面世。
丁 一
盘点东方电气半世纪发展成绩的时候,有一个人大家不能不提,他就是原东汽厂长、游艇会官网yth007创始人——丁一,一个将毕生心血献于东方电气的人,一个将毕生积蓄献于东汽重建的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丁一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最具影响力劳模”。
丁一,原名徐纬文,山东蓬莱人氏,生于1927年6月,1944年4月在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改名为丁一。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到张家口工业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入清华大学,1951年留学苏联,与共和国前总理李鹏和前副总理邹家华等有同窗之谊, 1957年由列宁格勒(现彼得格勒)工学院毕业,回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工作, 任设计科长, 不久,便担任副总工程师,1967年支援三线建设入川,任东方汽轮机厂厂革委会生产组组长、总工程师、厂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厂长,1984年组建东方电站成套设备企业(即东方电气集团前身),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丁一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性烈如火,嫉恶如仇,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血性汉子;他待人真挚,柔情似水,是一个知情重义的性情中人。
东汽人从来没看见过丁厂长西装革履的样子,他们记忆中的丁厂长,永远是一身工作服(当年他们干活时穿的那种劳动布制作的服装),有一个时期,他甚至穿着一身被人们戏称为“ 尿素口袋”的维尼龙工作服,即便是上省赴京开会也是这一身行头。丁一喜欢和工人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蹲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至今(他离开东汽已20余年了),许多东汽老人提起丁一还眼眶发红。
在丁一率领他的团队开展新机组研制时,正遇上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生产任务大幅度下降,电站汽轮机国家计划是零。工厂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这么大的工厂,这么多职工,要生产,要发工资,费用从哪里来呢?怎样才能渡过难关呢?丁一带领全厂员工,积极调整方针,既要维持工厂的生计,又要确保新机组研制的步伐不停顿,丁一明确地提出了“做行商,吃杂粮,创名牌,争大上”的口号。
在丁一的倡导下,工厂自筹资金,紧锣密鼓地继续研制30万千瓦机组,还干了机库大门、榨糖机、余热利用小汽轮机、小水轮机、给水泵、冶金齿轮、化服齿轮、石油机械备件、塑料粉末设备,以及保险柜、铁床、出口菜刀、沼气提粪机等,真是做到了只要是能干的活不放过,利润很小的任务也要接下来,真有点“吃杂粮”的味道。
正当厂里紧锣密鼓研制30万千瓦机组的关键时刻,上级突然下达了“停止东方30万试制工作”的通知,丁一噙着泪水宣布了上级的决定,并斩钉截铁地说,哪怕厂长不当,党票不要,也要把东方30万千瓦机组的试制搞下去。
1984年3月,丁一受命组建中国东方电气游艇会官网yth007,担任第一任总经理,不久,又兼任了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东方电气集团走过了“创业期”,经历了组建、下放、全建制上收直到国家实行计划单列并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情况”的试点企业集团得到国务院的认可,从而顺利步入了“成长期”。他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横向联合,形成了以东方电站成套设备企业为核心的省内、省外两个联合体,成员单位最多时达163家,联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专业化生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开拓了全新的售后服务体系,提出并全面推行“24小时服务精神”,建立了“派驻电厂工地总代表”制度,构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售后服务体系。丁一在东方电气集团工作的10年期间,从企业组建到企业成长,为东方电气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正式走向一体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东方电气集团初显了联合发展的优越性,为东方电气集团进入中央企业行列、步入“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